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三年多,期间全球的军事专家和键盘侠对俄罗斯军队从战术到后勤进行了无情的批评,其中,最受指责的当属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他的名字几乎成了“无能”、“外行”以及“现代波将金”的代名词。尤其是战争初期流传的“1小时22分钟速通基辅”的笑话,至今仍被人们拿来嘲笑。
回望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陷入了一片混乱,车臣战争硝烟弥漫,恐怖袭击不断,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名为“紧急情况部”的新机构成立,绍伊古被任命为部长。这个部门当时几乎一无所有:既没有足够的资金,也缺乏经验,更没有足够的人员。然而,这位原本是建筑工程师的绍伊古却在接手这个烂摊子后,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把它从无名小卒的机构转变为俄罗斯最受民众信任的强力部门。最令人惊讶的是,绍伊古的民意支持率一度超过了军队和安全局。
他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很简单:务实。无论是矿难、空难还是地震,绍伊古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亲自指挥救援。他从不做高高在上的官僚,而是以工头的姿态亲力亲为,带头参与救援工作。这种亲民作风,在官僚主义严重的年代,堪称一股清流。他不仅建立了一个迅速响应的救援体系,还把紧急情况部打造成了一个全俄罗斯都信赖的部门。渐渐地,“有危险,找紧急情况部”成为了俄罗斯民众的共识。
展开剩余76%在这过程中,绍伊古积累了三样至关重要的资源:首先是极高的声望,他成了人们心中的“守护神”,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派;其次是强大的班底,他将紧急情况部建设成了一个“独立王国”,其中全是他信任并且执行力强的人;最后是高层的信任,叶利钦和普京都看重他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既不参与寡头之间的交易,也不卷入克里姆林宫的派系斗争,始终专注于自己的职责。
这些经历塑造了绍伊古的核心能力——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危机公关能力。他懂得如何在复杂的体系中整合资源,完成任务,也懂得如何在公众面前塑造自己正面、可靠的形象。这些能力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绍伊古接到一纸调令,从救援部门的部长转身成为俄罗斯的国防部长。此时的俄罗斯军队刚刚经历了一场痛苦的改革,腐败现象严重,军心涣散,士气低迷。普京需要的不是一位战术高手,而是一个强有力的管理者和改革者,一个能够整顿军队、恢复士气的“打扫屋子”者。而绍伊古恰恰符合这个需求。
他上任后,首先采取了安抚军心的策略,恢复了许多苏联时期的荣誉传统,比如重新启用“塔曼师”和“坎捷米罗夫卡师”的荣誉称号,并暂停了前任部长谢尔久科夫实施的许多争议性改革,如取消阅兵式上的苏沃洛夫军校学员方阵。这些举措花费不多,却极大地提升了军官们的士气。同时,他还着手解决军官住房问题,为军队注入了大量实际的福利。这些努力使得他在军队中建立了极高的威望。
绍伊古还深知宣传的重要性。他亲自策划了“国际军事比赛”,让俄罗斯军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坦克两项、航空飞镖等项目形式新颖、观赏性强,不仅让俄罗斯军队大放异彩,也激发了年轻人加入军队的热情。此外,他还推动成立了“青年军”,从儿童开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逐步改变军队的形象,让它从腐败落后的代名词,变成了强大、现代、时髦的象征。
更为微妙的是,绍伊古与普京始终保持着亲密但不张扬的关系。他们一起去西伯利亚度假、钓鱼、采蘑菇,这种私人关系在克里姆林宫中极具价值,成为绍伊古稳固地位的秘密武器。在十年的时间里,绍伊古巧妙地处理着军队内的复杂关系,将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牢牢掌控在自己和普京的手中。
然而,2022年2月战争爆发后,绍伊古的危机管理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战争的局面并不如预期那般顺利,俄军的指挥混乱、后勤问题严重、情报失误不断,这些都暴露了绍伊古在军事指挥上的短板。从基辅的撤退到莫斯科号巡洋舰的沉没,再到哈尔科夫的溃败,绍伊古难辞其咎。
尽管如此,令人惊讶的是,绍伊古不仅没有因此下台,反而稳坐国防部长的位置。这是因为,在战争爆发后,绍伊古的工作重心悄然转向了他最擅长的领域——危机管理和政治生存。通过发布经过修饰的战报,他成功地在俄罗斯国内塑造了一种“我们按计划进行”的虚拟现实。同时,他在后勤和资源调动上的出色能力,也为俄罗斯的军事工业注入了活力。
2023年6月,普里戈任领导的“瓦格纳兵变”让普京的政权面临严峻挑战,许多人认为绍伊古的政治生命到了尽头。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普里戈任最终死亡,瓦格纳也被收编,绍伊古不仅未受损,反而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大的支持。这场政治危机让普京更加依赖绍伊古,证明了他在国家机器中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绍伊古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指挥官,他更像是一个身穿元帅服的高阶官僚,善于管理体系、平衡各方利益、化解危机并巩固自己的权力。尽管俄军在战争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在克里姆林宫的权力博弈中,绍伊古无疑是一个顶级的政治生存者。在普京的权力体系需要一个忠诚、可靠的“大管家”的时候,绍伊古的位置将始终稳固。
发布于:天津市华亿配资-股民配资平台-在线股票配资-我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